红瓦绿树间名人走过时间长河,碧海蓝天中文化记忆流转青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文化名人荟萃,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先后来青,历史中他们在青岛书写岁月,如今青岛用故居保留他们的印记。
(资料图)
如果青岛有任意门,那这些名人故居的门里,可能就是他们关于青岛的另一个时空。
康有为故居
地点|福山支路5号
伫立故居门前,仿佛听见康有为为图强抬手高呼,也看见他拂袖为青岛写下“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康有为故居位于青岛汇泉湾畔、小鱼山东南麓,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占时期德国总督副官宅邸。1923年6月,康有为始居此寓所。
© | 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作为青岛市第一座辟建为专业特色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康有为故居在青岛百年人文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认识青岛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扇窗口。
康有为故居保持着三层小楼的原貌,在康有为故居,不仅可以看到康有为晚年书法精品,还有记载其海外岁月的文物,向人们诉说着康有为的生平史迹。
老舍故居
地点|黄县路12号
“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老舍曾这样表达他对青岛的喜爱。
老舍在青岛曾先后住过三个地方,位于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便是他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现在的骆驼祥子博物馆。
推开老舍故居的铁门,走入庭院,迎面呈现两尊塑像,院中心的是老舍先生的铜铸塑像,塑像背后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住宅,有阁楼和红瓦坡顶。
走进馆内,窗前的书桌上虽已无人奋笔疾书,那陈列整齐的280余件藏品,似在诉说着老舍先生在青岛那段“不可复制的经典岁月”。
© | 组图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闻一多故居
地点|鱼山路5号
闻一多故居“一多楼”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东北角上,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德式二层小楼。这座楼始建于1903年,建筑整体以新罗马为基调,红瓦黄墙,砖石结构。
小楼前,一座闻一多先生的雕像立在纪念碑之上,描摹出他鞠躬尽瘁的一生。
走过漫漫长路,闻一多的门前永远能吹拂起文人风骨,无言其他,只言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 组图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梁实秋故居
地点|鱼山路33号
鱼山路依小鱼山南麓而建,西北起自大学路,东南至于文登路。鱼山路33号曾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梁实秋先生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任教期间居住的地方。
梁实秋故居是一座中西混合式建筑,砖石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墙基,红瓦斜坡面,厅门南向,二楼大门上方有一挑台。
简朴无华的建筑,却是梁实秋于“山海之间的诗意栖居”。
© | 组图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沈从文故居
地点|福山路3号
顺着福山路往前,一幢融合德日两种建筑风格、花岗岩立面、红瓦白墙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沈从文故居。
这里与汇泉湾和信号山左右依临,透过窗户,便能看到远处大海的壮阔。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曾在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就住在福山路3号的这栋小楼里,在这里,他酝酿了《边城》,创作了《石子船》《泥涂》《都市一妇人》等作品。
© | 组图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洪深故居
地点|福山路1号
从红岛路拐至福山路,循着绵延的蘑菇石院墙,那个耸立于半山腰的欧式建筑便是洪深故居。他曾在这里笔耕不辍,回忆家族往昔,创作出那部经典作品《劫后桃花》。
三层的德式建筑,一层为石墙砌成,二、三层黄色立面,白色窗框。高大的门厅,拱形窗户,青砖灰瓦,哥特式的屋顶,十分的宽敞和气派。
隔着两扇雕花的铁栅栏大门,与洪深故居遥遥相望,有一种与时空对话的感觉。庭院深深,建筑被树木遮挡,更为这座庭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 组图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青岛的风带着花蕾,肆意而动,吹过他们的桌案,流转进历史的长廊,在曾经青岛的小巷里,那年的落花是否也打湿过他们的肩膀。相约时尚青岛,共享好客山东,时光荏苒,当下的故事青岛与我们一同写下。
来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