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近年来,宁夏坚持以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宁夏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供给、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增益民族团结、构筑精神高地。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举办。大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设置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金属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6个竞赛项目,共产生一等奖10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42名。
宁夏共选派6人参加3个项目竞赛,取得3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宁夏固原博物馆副馆长武瑛获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宁夏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李琦获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宁夏银川惠晟博钻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考古探掘工佘保权获考古探掘工项目三等奖。
(相关资料图)
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壁上丹青 繁华再现
武瑛,现任宁夏固原博物馆副馆长,已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相关工作16年,完成壁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百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 武瑛在修复壁画
比赛采用抽签的方法来选取修复的文物。武瑛谦虚地说:“我的运气比较好,抽到的壁画病害比较典型,保护修复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我所抽取到的壁画,有的地方已经漫漶不清,只能隐约看到墨色线条。”武瑛先对壁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壁画病害进行评估后确定了接下来的技术路线及修复步骤。根据对壁画的细致观察与“诊断”,武瑛决定先大面积清洗后再进行画面加固,对局部起甲(壁画底色层或颜料层发生龟裂成鳞片状卷翘)部位先行加固后再酌情清洗。
画面清洗是一个耗费时间、比拼耐心的环节,棉签缠绕的薄厚、棉签蘸取清洗试剂的量、棉签滚动的方式、棉签更换频率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注意事项。因此比赛第一天的时间大都奉献给了清洗环节,武瑛的领队李强对她说:“我在场外想给你拍照,但基本抓拍不到正脸,你一直在低头干活、埋头清洗。”
清洗完成之后,还有对壁画画面加固、重新填补残缺部位等繁琐工序。比赛第二天下午,武瑛开始修复壁画,也就是上色、补色的阶段。“这项工作一直是我壁画修复工作中的弱项,完成的结果自我感觉非常不满意,平时工作中有大量时间可以让我不断调整。但比赛就是比赛,不但比的是修复方法,也是对修复工作熟练度的把握。”武瑛说。
▲ 武瑛修复的壁画前后对比
1个小时的理论比赛、14个小时的实操比赛,让武瑛收获很多。“能够与业内有名的壁画修复大师同台竞技,是学习,更是人生的一次大考。”
武瑛认为,保护文物的意义非常重大,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一名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保护好、传承好它们是其一生不可懈怠的责任。她希望全社会能更深入地了解修复师这个职业,了解他们择一业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明白这个职业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心,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壮大修复师队伍。
陶瓷文物修复:无痕修复 仿若天成
“进入宁夏博物馆就是我的梦想。”大学毕业后,李琦顺利考入宁夏博物馆,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谈到自己的梦想,李琦双眼闪着光芒,“宁夏现在知道无痕修复的人还很少,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无痕修复,想要把重要的瓷器文物都修复好,让全世界都看到。”
年仅26岁的李琦已有8年的古陶瓷修复经验。受父亲的影响与熏陶,李琦接触到了陶瓷文物修复这个行业,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训练。“一开始是我爸爸对文物收藏、文物修复感兴趣。我真正接触之后,也爱上了这个行业。”李琦在接受采访时说:“文物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我要通过修复,让它们的美重新绽放出来。”
▲ 李琦正在对文物进行补色
李琦介绍,她所参加的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要求的修复方法,为瓷器修复方法中技术难度最高的无痕修复,需要很高的修复技能。修复完成后要让观众看不出来哪里发生过破碎,对选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比赛中,李琦抽到的文物有两件:一件是粉彩罐盖,要求对其进行粘接。但此件器物已有历史粘接痕迹,且接缝处残留的胶粘物很厚。如果要重新进行粘接,则需要首先对罐盖进行除胶操作后,再进行清洗、粘接。在很短时间内,清洗日积月累附着在瓷器表面坚固的杂质,是一项艰巨、耗时、困难的操作。因为这个小插曲,李琦在与裁判组沟通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
另一件则要求对残损的青花缠枝莲纹盘进行无痕修复,修复步骤为清洗、补缺、打磨、作色、补绘。作色和补绘操作尤其困难,需要用常温的化学材料模拟高温反应后的自然结果,补配上去的材料需达到和周边完成器物一模一样的效果,需要修复师有长时间、丰富的修复功力,才可一笔成线,仿若天成。
▲ 李琦无痕修复前后作品(宋影青双鱼盘)对比
无痕修复需要使用一些化学材料,里面的二甲苯、丙酮等物质对会对人的神经产生伤害。在参赛现场,接近50位选手一起打开工具盒进行修复,散发出来的味道非常刺鼻。李琦专注于分析自己抽到的文物,晚戴了几分钟面罩,吸入了一些气体,导致比赛结束后的几天头都很疼。李琦强忍着头疼完成了比赛。“我觉得没发挥好,其实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成绩。虽有遗憾,但只能明年再战了。”李琦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李琦分享了观看国家文物局拍摄的本次大赛宣传片后的感受。“看完之后感觉热血沸腾,自己更有干劲了。这两年国家愈发重视文物保护者,这次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文物修复这个行业,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考古探掘工:一铲探千年 咫尺见匠心
佘保权,今年50岁,深耕考古探掘项目已经有30余年了。他出生在陕西咸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家庭兄弟多,家庭生活情况也不是很乐观。佘保权坦言:“我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务工务农。学过裁缝,干过杂活,当过麦客。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陕西的考古工地接触了考古探掘工这个行业,凭着一把子力气跟着老师傅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佘保权与宁夏结缘始于2003年的一次工作经历,他以勘探技工的身份配合宁夏考古单位进行考古发掘前的勘探工作。也是在那时,他结识了现在的银川惠晟博钻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斌,并结下深厚的友情。2013年,佘保权正式进入该公司。10年的时间,他与同事们先后承担了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新疆5个省区近400余项的考古勘探业务及配合发掘业务,积累了丰富的考古勘探经验。
▲ 佘保权和同事们
2019年,佘保权曾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中获得考古勘探项目二等奖。也是这次的参赛经历,让他对此次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考古探掘项目有了一定的信心与底气。
第一场实操场地是山西晋阳古城遗址,规定3小时内完成3个有效孔的勘探,勘探深度12米并绘制遗迹平面、剖面图。第二场实操场地在山西警官学院,在规定的3个小时时间内使用最少的探孔完成“遗迹”的卡边并绘制遗迹平面、剖面图完成探区地下堆积勘探记录等。面对着复杂的地层状况、埋藏砖石难以打孔的恶劣情况,佘保权通过30年的从业经历和丰富实操经验对遗址进行初步判断,遵循田野考古相关工作规程,利用土质土色的变化辨认地层堆积,顺利完成了所有比赛项目。
由于地下砖石阻碍,无法钻探到生土层,进而无法完整了解地层状况,佘保权只有打穿砖石才能完成土样的采集和记录,一次次向下锤击,一点点向上取土,那双早已布满老茧的双手又添新伤,双臂也早已震麻。3个小时总计近12米的深度,他最终将精确的地层堆积状况和遗迹情况展现在评委面前。
▲ 比赛现场的佘保权
当问及佘保权在比赛时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和技巧可以分享时,他回答:“考古探掘,没有捷径可走,手上的老茧是最好的证明。”
成绩的取得背后是30余年洛阳铲一铲一铲的探掘,正是因为像佘保权这样的考古挖掘工的精益求精、执着坚守,才让曾经的地下遗迹堆积拼凑起完整清晰的文明脉络。佘保权始终心系宁夏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宁夏是地下文物比较丰富的地区。从史前至近现代的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数不胜数。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建设中的考古前置工作,抢救性勘探和发掘工作是保护地下文物不受破坏的重中之重。”佘保权说。
本次大赛级别高、规模大、参赛项目多、社会关注度高,对提升宁夏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素养、推进文物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建立适应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加强馆藏文物修复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借助宁夏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实验室,开展馆藏壁画、瓷器、青铜器修复工艺技术优化提升研究,为广大文物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搭建广阔的舞台,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示宁夏文物工作技能人才的风采。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作者: 崔娜 张红娟
责编:陈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