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在经过14年抗争后,太平天国在吉字营的炮声中崩溃,李秀成、幼天王、洪仁玕等核心领导相继被俘虏,而后处死。对于曾经纵横华夏大地,一度将大清推向灭亡边缘的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之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是一个重要原因,大伙都承认。在这场内斗中,两万多太平军精干力量殒命,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走的走,死的死,大伤天国元气,胜败之势就此逆转。


(资料图)

对于这场事变爆发之原因,历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此,????笔者就暂且采纳李秀成之说法。其在《自述》中说:"东王威逼太甚,此三人积怒于心……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翼与北王密议!"说的是,北王、翼王对杨秀清仗势欺人之做法非常不满,共同商议除掉他。

北王、翼王都是开国元勋,而且还带着全族参加革命,可谓是"毁家纾难",其贡献不可谓不大。在冯云山"军师负责制"之政体设计下,洪秀全只是"虚位"元首,临朝不理政,手中也没兵权,没直属部队。杨秀清,爵位东王,担任正军师一职,是太平天国实际掌舵者,拥有实权。此外,东殿集团势力强大,军政各要职无不是杨秀清的人担任。

在杨秀清掌握实权之情况下,韦昌辉、石达开密谋诛杀杨秀清,势必会引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将天国推向绝境。试想,如果东王死后,东殿人马拒绝服从北殿、翼殿号召,而是起兵靖难,那结果将会如何,必定是灾难性的。那么,北王、翼王在商议"诛杨行动"时,可否料到事态会扩大化?他们是否考虑过当事态扩大时如何去制止这场灾难事件持续恶化?一起来看看。

对于两位是否考虑过"防止事态扩大化",笔者认为,确实考虑到,这一点勿用质疑。1856年,太平天国确实打了不少胜仗,先是在樟树镇击败湘军陆师主力,将曾国藩、周凤山围困在南昌孤城;后则是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解除长达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围。不过,清军有生力量被歼灭不多,实力尚存,若是没有继续加以攻击,必定会死灰复燃,成为天国掘墓人。

当时,胡林翼、李续宾围攻武昌,在鲁家港大破太平军水师,石达开不得不再次挂帅西征,双方处于相持状态。张国梁则收拾"江南大营"残部,在金坛与秦日纲作战,互有胜负,打得难分难解。湘军水师则驻扎南京城外之观音桥,密切注视着城内之一举一动。可以说,若是太平军稍有不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北王和翼王都是一代枭雄,对此时之战略环境相当清楚,他们不可能天真到认为清军已经不再成为劲敌,可以随便将其吊打之地步。此外,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明确说到:"只杀东王一人,及兄弟仨,辅清、原清,除此之外,皆不得多杀"。可以说,北王、翼王虽然对东王不满,但还是有所克制,并没想过要将事态扩大化。

1856年9月,北王韦昌辉接到密诏后,带着3000精锐星夜兼程赶回天京,在陈承瑢的配合下,顺利进城,而后冲进东王府,解决了杨秀清。根据《金陵续记》记载,杨秀清死后,韦昌辉开始斩草除根,东王54个王娘以及服侍杨秀清而怀孕的侍女均被杀害,其余妇女则放走。可以说,韦昌辉此时还是比较理性,杀人也是有选择性,并未殃及无辜。那么,为何后来事态却扩大化了呢?以致两万余精干力量死于非命,让天国元气大伤。

对于这问题,长期以来,大伙都说是因为韦昌辉公报私仇,地主阶级出身的他因为时常受到杨秀清欺负,此时终于发出一声怒吼。这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说明根本问题。要知道,韦昌辉可是带着全族、全部家产闹革命,韦十一、韦以德等兄弟均阵亡于疆场,弟弟韦俊还被围困在武昌,形势异常不妙。换句话说,如果此时内斗持续恶化,对他有何好处?所以,韦昌辉后来滥杀无辜,应该有更深层次原因。那么,这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问题很简单,即是"无奈"。

按照李秀成《自述书》之说法,韦昌辉、秦日纲等是"奉诏勤王",也就是说诛杀杨秀清是得到天王认可的,或者说是天王有意诛杀杨秀清,但手中没有直属部队,只好让石、韦、秦等回京"勤王"。不过,有意思的是,当韦昌辉率北殿将士冲进东王府,将杨秀清斩首时,洪秀全却并未出来表态,也没有公布圣旨,说他们是回来"勤王",东王犯上作乱,死有余辜。没有圣旨,问题就麻烦了,韦昌辉处境很尬尬,俨然就是刽子手,挑起内部冲突的"反贼"。

杨秀清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股势力,即是东殿集团,太平天国最大、最强实力派,其成员把持各个要职。户部尚书吉成子、吏部尚书傅学贤等人,仗着杨秀清之势力,平时就不怎么把韦昌辉、石达开放在眼里。此时,天王又没密诏,他们必定会认为是韦昌辉诛杀杨秀清,北王就是主谋,是祸首。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必定会与韦昌辉大干一场。如此一来,事态扩大化就不可避免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杨秀清死后,傅学贤打着为东王"复仇"之旗帜,率东殿士兵与韦昌辉在天京大战。

韦昌辉虽然诛杀了杨秀清,但京师都是东殿人马,其数量、战斗力远超自己所带来之3000精锐。若不是燕王秦日纲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韦昌辉估计搞不定傅学贤。有意思的是,韦昌辉与傅学贤大战之时,洪秀全也没发布"诏书",这无疑将北王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了乱臣贼子。事变接近尾声时,石达开从武昌前线赶回"劝阻"。这就有意思了,为何翼王偏偏这时赶回来,之前干嘛去了?对于这问题,韦昌辉不想知道,也可以容忍他失约。因为,他不需要,他需要的是石达开能够表明态度,站在自己这边。

但是,翼王石达开下车伊始,就立刻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说他违背了之前"约定"。我们可以想象下韦昌辉此时处境,没有天王"密诏",自己现在就是天国军民眼中的"刽子手"、"叛徒"、"乱臣贼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好不容易等来了队友石达开,两者平时关系很不错,而且还都是带着全族闹革命的主。韦昌辉本以为石达开会支持自己,改善下目前的被动处境。可谁知,石达开却劈头盖脸地痛责自己,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既没有天王"密诏",又没有队友"支持",韦昌辉如同一只孤狼,随时都有可能被周围的"对手"吞噬。为此,韦昌辉只好放手一搏,否则自己必定成为此次事变的"替罪羊",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屠戮翼王府、围攻天王府,此等疯狂行动就此上演,再次将本已停息的"天京事变"推向第二次高潮。

总而言之,韦昌辉、石达开在密谋"诛杨"时,确实考虑过要防止事态扩大化,要稳定天国大局。不过,由于天王没有下"诏书","诛杨行动"便缺少了合理性、合法性。如此一来,东殿集团必定不服,事态扩大不可避免。试想,若是杨秀清死后,天王立刻颁布圣旨,将事变合法化,谁还敢掀起腥风大浪呢?那么,为何天王没表态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