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古风物清嘉,吴中文人运笔在江南烟雨的写意山水中,著录在私家园林的精致回廊上。唐宋以来,就有写经印本供养于古刹浮屠;后至明清繁华,藏书家、刻书家层出不穷,如钱谦益绛云楼、黄丕烈士礼居、潘祖荫滂喜斋等,皆独步一时,为书林翘楚。


(资料图)

苏州博物馆的古籍藏品在全国范围独树一帜,馆藏中文古籍十万余册,其中不乏精品、孤品。澎湃新闻获悉,“芸香二酉——苏州博物馆藏古籍善本特展”这些天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览特遴选唐宋至明清历代写本、印本、拓本精华逾三十件。其中展示的《皮子文薮》(明嘉靖刻本),曾著录于清宫《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一一事一生

唐睿宗垂拱四年(688),慧立与彦悰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最后一笔终于落下,恩师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苦译真经的漫长旅途终于被记录了下来。

作为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有幸“睹三藏之学行,瞩三藏之形仪,钻之仰之,弥坚弥远。因循撰其事,以贻终古”。二人不仅在佛法上每日精进,也见证了玄奘西行的山水佳话、大漠孤烟。

第一卷中,陈留陈姓人家迎来了第四子的降生,这便是玄奘法师。幼时的玄奘“圭璋特达,聪悟不羣。”而后因陈氏第二子长捷遁入佛门,玄奘便有机会在佛门道场游历,学习经文佛法。后大理卿郑善果见其天资聪颖,赞“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自此玄奘法师开启了自己的佛门之旅。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刻碛砂藏本)

法师受具于成都,周游于诸州,受赞于二德,而名满于长安。在拜访过诸名僧之后,玄奘自觉各家法经“隐显有异,莫知适从”,遂自试其心,赴西路孤游。贞观三年(629)秋八月,玄奘法师在梦中看到了“苏迷庐山”后,便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旅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第二至五卷,即记录了玄奘游历中亚、印度以及回国的经过。通过叙述玄奘的行历,详细记载了其沿途所闻所见诸多国家、地区和城邦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民俗等重要内容。

本次展示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归于苏州博物馆藏《碛砂藏》中,内容为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鸠摩罗王欲赠宝物于玄奘法师未果,并使仪仗送别玄奘法师的情节。值得一提的是,此本《碛砂藏》购于苏州“文学山房”书店,九十八岁的书店主人江澄波先生仍坚持着考订、修缮古籍的事业。

一生一事,一事一生,古今皆如是。盛唐时玄奘法师所踏过的万水千山,在今日的丝绸之路上,更加熠熠生辉。

二东游姑苏

大唐的时间来到了咸通七年(866),皮日休在这一年的科举中入试不第,便退居起来整理了自己的诗文集录,即《皮子文薮》,用作“行卷”,用来向公卿贵胄献上集录以求声名。次年,皮日休进士及第,开启了传奇一生的宦海旅途。

《皮子文薮》十卷(明嘉靖刻本)

据《全唐诗》中皮日休所作《太湖诗(并序)》载,咸通九年(868),皮日休“自京东游,复得宿太华......从北阅至姑苏”。可知皮日休在进士及第后并未立刻做官,而是一路向南,游至苏州。在他东游的终点之地,他得到了苏州刺史从事一职。并且,他与陆龟蒙相识,赞为“其才之变,为天地之气”。同得前途与挚友,可以说皮日休此生成于苏州。

而后,皮日休回京为太常博士。咸通十四年七月,唐懿宗薨,唐僖宗即位,改元乾符。乾符二年(875),王仙芝起义,皮日休为避战乱,再次归吴。

而此刻的官场似乎与皮日休有着不可言说的因缘,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南下,寇江浙,劫皮日休以从军。广明元年(880),起义军攻克大唐国都,成“冲天香阵透长安”之势,皮日休也在黄巢的政权中又受翰林学士之位,再度为官。但此后黄巢兵败,皮日休卒年不明。

皮日休的一生,旅尽晚唐风起云涌的社会动荡。如今我们回看《皮子文薮》,也充满了对社会时弊锋芒毕露的尖锐讽刺。

书中曾借古讽今,言“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叶,将以为盗”“古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这种对时政不加隐藏的批判,也造就了《皮子文薮》自最初编订以来的高度评价,陆龟蒙和皮日休诗说:“近者韩文公,首为开辟锄。夫子又继起,阴霾终郭如。搜得万古遗,裁成十编书”。

本次展示《皮子文薮》,系清乾隆皇帝善本特藏,著录于清宫《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经由吴锡祺先生捐赠而入藏苏博。

三中兴柱臣

清道光十年(1830),潘祖荫出生,就在他出生的十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他的人生旅途,也与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自强息息相关。

潘祖荫生于苏州,字伯寅、东镛,小字凤笙,号郑盦,为潘曾绶长子。宦海浮旅数十年,以“学问渊通,才猷练达”著称。道光二十六年(1846)顺天乡试挑取誊录;二十八年(1848)因祖父潘世恩八十大寿,恩赏举人;三十年(1850)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记名;咸丰二年(1852)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侍读,累迁南书房行走、侍讲学士等职,后历任工、刑、礼、兵、户五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为同治、光绪帝师。

盂鼎全形拓(拓本)

洋务运动开始的1860年,也正是潘祖荫宦海旅途的最高处。清王朝最后的荣耀——同治中兴当中,潘祖荫居功甚伟。世人评价他秉性直爽,敢于直谏,不计祸福。咸丰十年(1860)三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襄理军务,颇受器重,然而为忌恨者所参劾,罪将不测。

潘祖荫三次上疏密保,说明左宗棠为人诬陷,并荐其能,“于地形厄塞险要,了若指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左宗棠因此获起用,随同曾国藩襄理军务,后独领一军,并成为“同治中兴”的名臣,后赠潘祖荫盂鼎以表感谢之情。

潘祖荫为寻求救亡图存的良方也殚精竭虑,曾上疏多次财政军务之策。咸丰十一年(1861),他提出“勤圣学”“求人才”“整军务”“裕仓储”“通钱法”等建议;他认为应该让“在廷大小诸臣,各抒所见,各举所知,广开言路,毋拘常例。果有学识超群、名实兼副者,破格录用”。他还提出“免各省之钱粮,以苏民困;汰厘捐之名目,以纾民力;严行军之纪律,以拯民生;广乡会之中额,以收士心”等时务良策。光绪七年(1881)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潘祖荫等条陈善后策,包括练兵、简器、开矿、造船、筹饷等五事。

苏州博物馆所藏《潘祖荫日记》共十二册,涉及同治二年、光绪七年至十六年(缺十四年)。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上朝议政、职务变迁、政务工作、交游书信、金石图书、花销账目及身体状况等,是研究晚清时政、经济和人文的重要资料。

以此为底本,苏州博物馆编《潘祖荫日记》整理本也于2022年11月正式出版。并且,馆藏《潘祖荫书札》也获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即将整理出版。

《潘祖荫日记》不分卷(稿本)

读书既求先贤之慧,也为阅己自省。“乡路几时尽,旅人终日行。”人世行客,悲欢离合,愿能在苏博的一页页水墨木石之中,留下人生旅程的山水佳话。

芸香二酉:苏州博物馆藏善本古籍碑帖特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4日 - 7月9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本馆(东北街204号)二楼书画厅

(本文原标题为《苏博展讯丨芸香二酉,旅人八方》,转刊自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