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元代的八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最为繁盛的时期,其间诞生的无数珍贵文物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超凡智慧。


(相关资料图)

而佛教玉作为佛教文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少有论及。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两晋时期开始兴起。

东晋时期,上层社会谈玄论佛之风盛行,玄学宣扬“无”为宇宙本体的理论,恰与佛教中的以“空”为原理的“般若学”相近,二者相结合为以后佛教诸多宗派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在唐以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建造塔寺、绘制经卷、塑造佛像等等。

历朝历代的皇室、贵族为表示对佛教的崇信不惜重金去制作各种珍贵的礼佛用品。为了体现持有者的尊贵,工匠们自然想到了中国传统价值与品德的集合载体——玉,这便是佛教玉的起源。

隋唐至元各时期佛教玉的兴衰、变化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截止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四川、江苏等地曾发现大量的佛教文物。魏晋南北朝由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对佛教笃信、推崇,为佛教向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了基础。

石窟寺,造像等佛教艺术品大量涌现,唯玉制品尚不多见。如西安北郊汉城乡西查村出土的汉白玉菩萨造像。隋唐佛教日臻鼎盛,玉质的礼佛用具大量出现,而飞天作为东方审美和印度佛教相结合的产物开始出现,玉质飞天造像逐渐兴盛。

宋代佛教信徒以禅宗为主。不同于密宗重视图像,禅宗主张打坐修心,所以导致禅宗遗存较少。宋代佛教玉见于塔基:南京南宋建中村墓出土有玉飞天、金刚杵等。

另见首都博物馆藏宣和元年修内司玉作所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玉管。辽代统治者对佛教的传入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无论帝王、妃后饭僧的记载不绝于书。

文献记载得道的高僧不仅登堂入室为帝王讲经,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有千人邑、念佛邑、舍利邑、供塔邑等等组织,结千人之社,合千人之心,以立其信,导其教佛教得到自上而下的机制推崇。

为了弘扬佛法,各种图案和造型被运用到不同材质载体之中,有金、银、玉、石等,其反映了契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作水平。

其中最高杰作为:辽宁北票水泉辽墓出土摩羯鱼石坠,陈国公主墓出土组玉佩中有摩羯鱼,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玉金刚杵、玉飞天,辽宁喀左白塔子辽墓出土玉飞天等。总之,辽代的佛教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胜于宋代。

金元佛教玉渐少,金元佛教玉继承了前代佛教玉的部分特征并加以变化,各地有零星出土,以陈设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器物居多,如杭州灵隐寺保存有元代玉药师佛坐像。

隋唐至元佛教玉突出品类

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美音鸟的梵文音译,一般都作人首鸟身。《正法念经》中记载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乐天乐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

它发出声音优美无人能及。唐代《旧唐书》中记载有藩国向唐朝进献过两只迦陵频伽鸟,可见其珍贵。随着佛教的日益昌盛,迦陵频伽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各类反映佛教题材的器物上。

最开始迦陵频伽的图像出现在北魏石刻上。唐早期在敦煌壁画出现了迦陵频伽,其中弹琵琶,抱琴、吹箫等形象居多,人面鸟足,其尾似扇。

到了唐中期,迦陵频伽的形象开始出现在金银器和铜镜上,尾部开始像细长的花叶型发展。晚唐期迦陵频伽是固有造型与花叶型凤组合的产物,其尾呈花叶型,使其造型由飞禽更加趋于仙女的形象。

而最早出现的玉石类迦陵频伽的形象应属河南登封市晚唐法王寺2号塔基发掘出的迦陵频伽玉石盒。盒的上盖人首鸟身做吹箫状,盒的下底部制成迦陵频伽的腹部和双爪,通高4.3,长5.3,宽3.4厘米。

宋代迦陵频伽形象不多见,河南巩县墓出土的宋代砖雕和福建云霄县出土的宋代建筑构上分别雕刻有迦陵频伽的形象,玉质迦陵频伽未曾出土。

辽代迦陵频伽多见于金属器上,天津文物公司收藏有辽代琉璃迦陵频伽的佩饰,长2.4,宽1.1,厚0.4厘米,体扁,双面镂雕半人半鸟身,侧面昂首俯身,身下有祥云纹。金元时期建筑构件中偶见迦陵频伽,玉质迦陵频伽至今未见。

迦楼罗是佛教中金翅鸟的梵文音译,是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据佛经记载迦楼罗人面鸟嘴,上半身为人身,下半身为鸟身,性情凶猛,专以龙为食。

诸龙逃到佛陀处求救,于是佛陀点化迦楼罗皈依佛门,从此成为护法神鸟,多出现在佛龛、佛塔、佛像的顶部。

迦楼罗由于形象与迦陵频伽相似很容易被混淆。其实仔细观察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迦楼罗头部似人首但长着尖喙型的鸟嘴,鸟的特征多一些。

而迦陵频伽人面鸟身,完全是现实人类的五官,完全没有鸟的面部特征。而且迦楼罗多眼部为穴镶嵌宝石,迦陵频伽则从来不镶嵌任何宝石。

迦楼罗最早出现于晚唐壁画中,而实物的迦楼罗最早出现于南宋大理国的银鎏金镶珠迦楼罗神鸟。玉质迦楼罗则出现稍晚一些,从辽代开始出现。例如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信息中心分别收藏有辽代俯卧状白玉迦楼罗。

而天津博物馆收藏有辽代站立状白玉迦楼罗则是玉质迦楼罗中的精品,人面鸟喙鸟身,双眼镶嵌蓝宝石,左眼宝石已脱落,驾踏祥云,精美神骏。上述藏品均为传世品,而真正出土的玉质迦楼罗尚不多见,如上海西林塔地宫出土元代玉迦楼罗神鸟。

飞天是佛教八部众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达婆是男神,浑身香气专门演奏俗乐,而紧那罗头上有角专门演奏法乐。

他们都是侍奉佛陀的乐神,在佛教中是欢乐吉祥的象征。飞天自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融合为一,形成了中国特色飞天。

曾出现在石刻金铜造像和壁画上,其形象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背光,借助云彩,凭借一条长长披帛舞带而凌空翱翔。

唐代飞天形象开始固定下来,飞天脱离了以往的与佛陀群体共生的状态而以独立的形式大量开始出现,特别是玉质飞天的出现,使王公贵胄们可以随时佩戴、欣赏。

此时的玉质飞天多为女相,形体较小,身着汉装,长裙飘逸,形象娇美,做凌空飞舞状。例如故宫旧藏唐代白玉飞天,圆脸,高髻,上身赤裸,身着飘带,横侧卧于伴云之上。

宋代飞天继承了唐代的形象并稍加变化,宋代飞天多正面,上身或着璎珞或着仙衣不再赤裸,多数双脚交叠,伴云渐少。例如南京南宋建中村墓出土白玉飞天。辽代随着佛教的大兴,玉飞天大量出现。

此时的飞天多为男子形象,身着民族服饰,风格粗犷,身体动感不足,伴云形似棉花,远不及唐宋飞天精美,也缺乏唐代飞天凌空飞舞的气势。

又如内蒙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玉飞天。金代飞天形象有唐代遗风,但是线条粗犷,披帛和祥云增多并缠绕形成边框。例如黑龙江绥滨县中兴四号墓出土的金代寿山石飞天。元明时期飞天逐渐减少,偶有出现。

摩羯鱼是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的想象中的神兽,掌管江河,地位类似河神。其形象是龙首鱼身鸟翼,长鼻子,长口吞食状。摩羯鱼公元三世纪出现于印度,公元四世纪传入中国,与当时盛行的鱼龙变化形象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唐五代摩羯鱼。

目前摩羯鱼的形象在中国最早出现在隋开皇二年李和墓石棺上,此后逐渐盛行于唐。此时的摩羯鱼多出现在三彩陶、瓷器、金银器上,玉质摩羯鱼尚未发现。

直到辽代佛教日臻鼎盛,玉质摩羯鱼才开始大量出现。此时的摩羯鱼形象上更多的保留了印度摩羯鱼的一些特征:龙首卷鼻张口,展翅呈飞翔状,鱼身遍布鳞纹,鱼尾平伸。辽宁省北票县水泉1号辽墓出土的辽摩羯鱼玉石坠便是其代表。

随着摩羯鱼本土化的程度增加,辽代中晚期的摩羯鱼形象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此时的摩羯鱼形象变为龙首张口,口中含宝珠,平行双翅张开,鱼尾略卷曲。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组玉佩中的摩羯鱼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之后的摩羯鱼,尾部上翘幅度增加,象形基本固定下来。故宫博物院和天津文物公司分别收藏的辽代晚期白玉摩羯鱼坠饰最具特色。

佛教玉除了神人题材的饰品外,玉质法器也偶有出现。例如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就出土有用白玉制成的影骨,多重宝函中用于盛放舍利的白玉棺等。而在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中发现的玉质金刚杵也是玉质法器中的典型代表。

结语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脉络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而隋唐至元的佛教玉正是中国佛教最为繁盛时期的重要产物。珍贵的玉石和佛教的禅理通过工匠们的巧思精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美轮美奂的呈现在世人眼前。

千百年来它们从单纯的艺术品,逐渐转化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被保存了下来,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成就和社会繁荣程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永昌,云希正:《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2.许晓东:《故宫博物院院刊》,前言部分,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2期

3.张永昌,云希正:《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4.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夏考古》,华夏考古杂志社,2003年第2期,第17页

5.张兰香:《古今说玉》,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6.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中),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422页

7.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中),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463页